战国时期,卫国有一个人叫公孙鞅,他这个人很有本事,而且喜欢研究刑事律法。
他去魏国找事做,魏国的宰相公叔座知道他非常有能力,就请他做自己的文员。
后来,公叔座病危了,魏王去探望他,并请他推荐一个人接替他的丞相之位。
公叔座说:“我手下的公孙鞅虽然年轻,但他是当世奇才,您可以放心地用他。”
魏王叫来公孙鞅,看他其貌不扬,没什么不同之处,很看不起他,就没有表示。
公叔座让公孙鞍先退到屋外,然后静静地对魏王说了一番话。
他说:“如果您不打算用公孙鞅,那么就派人杀了他,不要放他走,以免后患无穷。”
这件事被公孙鞅知道了。魏王并没有任用他,那就可能杀他,他急忙逃走了。
当时,秦孝公正在招纳贤才,公孙鞅就向西进入秦国,帮助秦孝公治理国家。
秦孝公通过与公孙鞅的交谈,见识了他的才能,就封他做丞相,请他改变旧的法律。
于是,公孙鞍根据实际情况,定下了许多法律,并规定老百姓们要严格遵守。
刚实行变法时,老百姓们还不习惯,大家都采取观望的态度,不是很相信。
老百姓们不相信,变法就无法顺利进行,公孙鞅看到这个情形,顿时有了一个主意。
有一天,公孙鞅派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闹市中,并贴出了一张告示。
告示上写着: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头从闹市搬到北门,就马上赏金百两。
老百姓们都觉得很奇怪,大家议论纷纷,搬运一根木头就赏金百两,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事!
大家都不相信,所以也没有人去搬那根木头。公孙鞅又把赏金加到了五百。
有一个胆大的人决定试试,他把木头扛了起来,搬到了北门,公孙鞅果真把赏金如数给他了。
在场的老百姓都看到了,他们这才相信官府真的是言出必行,于是也接受了变法。
大家都很遵守公孙鞅新颁布的法律,知道公孙鞍说到做到,所以都不敢违犯。
有一次,秦国的太子触犯了法律。他觉得凭自己的地位,公孙鞅也不会对他怎么样。
没想到,公孙鞍对秦孝公说:”即使是太子触犯了法律,也应该依法治罪。”
他又接着说:“不过他是您王位的继承人,直接处罚他不合适,那就罚他的老师吧!”
于是,公孙鞍就下令把太子的老师治罪,太子的老师被斩首了。
太子犯法也会被处罚,这件事让秦国的老百姓都对公孙鞅十分信服,认为他执法严明。
就这样,经过公孙鞍一系列的改革,秦国路不拾遗、山无盗贼,渐渐强盛起来。
秦国能有如此的盛世,公孙鞅的功劳很大,秦孝公就封他商邑,号称商君,后人称他为商鞅。
后来,秦孝公死了,太子继承了王位,他没有忘记对公孙鞅的怨恨,下令抓捕他。
公孙鞅被太子追捕,只好赶紧逃亡。当他走到边境附近时,天色已经晚了。
公孙鞅想投宿旅店,先在旅店一晚,第二天一早再出关。
旅店的店主问他:“请问您是谁呢?按照秦国的法律,住店需要登记您的身份。”
公孙鞍正在被太子追捕,根本不敢泄露自己的身份,支支吾吾答不上来。
他只好央求店主说:“我只是个路过这里的客人,您就让我住晚上吧。”
店主摆摆手说:“那怎么行,弄不清您的身份就让您住店,我会被杀头的。
公孙鞅叹了一口气,说:“这是我自己制定的法律,到现在却害了自己,我真是作法自毙。”
无法投宿,公孙鞍别无选择,只能骑着马连夜向别处逃难,但最终还是被抓住处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