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汉时期,有一个著名的伏波将军叫马援,他勇敢善战、又识大体,得到了大家的尊重。
马援年纪虽然大了但是仍然老当益壮、忠肝义胆,替国家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。
他常常说:“好男儿应死于战场,用马革裹尸还葬。”
有一次,云贵高原一带的苗族发生叛乱,汉朝派马援率军前去平乱。
马援奉命带了大军,浩浩荡荡地向西南进发,去讨伐叛乱。
他听说苗族人有个风俗,他们最佩服威武不屈、宁折不弯的英雄人物。
他想:如果能以威武胜他们,就可以减少生灵涂炭了。
于是他决定冒险施些计谋,尽量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叛乱,如果行不通再使用武力。
他了解到,苗族地区最喜爱茶叶和盐巴,于是他想方设法收集到了一千担茶叶和盐巴。
没有带一个随从,马援单枪匹马、配带弓箭,押甲着那一千担茶叶和盐巴离开了军营。
经过一路奔波,他带着礼物直接到了苗族的扎营地,要求见苗王。
卫兵马上把马援前来的消息报告给了苗王,苗王一惊,马上带了兵来见马援。
马援高声对苗王说道:”我是汉朝大将马援,今天前来,是想和你比比武!”
苗王最善于射箭,于是他痛快地答应道:“找我比武,好啊!那我和你比射箭!”
帐外不远处,有一个高耸的山冈,马援说:“那咱们就在这比吧!“说着,拔出利箭拉开强弓。
他瞄准目标,一箭射去,只听“唆”的一声,竟然把山冈都射穿了,苗人高声喝彩起来。
苗王一看马援的箭术和力道,知道自己不是他的对手,便下马投诚,愿归顺汉朝。
马援把运来的那一千担茶叶和盐巴送给了苗王,并且说是朝廷的赏赐,苗王又惊又喜。
从此,苗人真心归附了朝廷,再也不敢板乱了,马援用和平的方式成功收复了人心。
马援有两个侄儿,一个叫马严,一个叫马敦。马援对他俩的管束很严,希望他俩能成才。
但是,他俩平日无所事事,不是议论别人的是非,就是广交游侠。
当时汉朝有两个名人,一个叫龙伯高,一个叫杜季良,他俩是一文一武,各有所长。
龙伯高是一个知书达礼的人,重礼仪、讲信用,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威信和声誉。
杜季良是一个侠士,他精通十八般武艺,性情豪夹、行侠仗义、好打才包不平。
马援认为应该先让侄儿们学诗文、通礼仪,于是让他俩拜龙伯高为师,了民他学习。
龙伯高收了这两个徒弟,并且教授他们诗书礼仪以及修心养性之类的比较古板、枯燥的东西。
但马严、马敦生性好动,又正值青春年少,哪里能够坐在屋里听这些呀,于是经常溜出去玩。
有一次,他们在街上玩耍,正好看见侠士杜季良正在锄强扶弱,救一弱小女子。
杜季良的大侠作风正是他们最仰慕的,于是不由分说走上前去,非要和杜季良结交。
当大侠肯定不能总在屋里呆着,于是他俩天天扮成侠士的模样出去“行侠仗义”,连书也不读了。
当然他们不是真的大侠,没有任何武艺,更不能替人排危解难,只是装装样子罢了。
可笑的是,他俩模仿杜季良的穿着打扮和走路的姿态,就以为自己已经成为了不起的侠士。
身在前线的马援听说了这件事,心里很不高兴,苦于不能返回,只能写信去斥责他们。
他写信给侄儿说:“如果是模仿龙伯高做个文人,学得不像,好歹还是个老实人。”
“如果是效法杜季良不彻底,就会成为轻薄之徒。”
“所谓‘画虎不成反类大,你们做人要谨慎啊!”
中国的成语博大精深啊。。。挺有意思的
自己不会的千万不能学别人。